“断气”后的续命
©
ECHO
洞见 X 城市能源
当夜幕降临,在上海南京路尽头,黄浦江畔的外滩就成了灯的海洋。五彩斑斓的灯光穿过夜的黑暗,华丽闪烁的霓虹变换着不同的造型。在中法两国生活的Goff 看着霓虹灯感慨:“当欧洲陷入能源危机,在上海,还能看到如此灯火通明的夜晚。”
俄乌冲突以来,欧洲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化石燃料供不应求、价格飞涨,电力市场近乎失控。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更是雪上加霜。其实,近年来,不时遭遇的能源危机对欧洲各国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纵然抛开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欧洲能源依旧存在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尽管各国竭力采取各项措施,也未能给这场声势浩大的能源危机按下暂停键。
这个冬天欧洲将是灰暗的,法国巴黎的地标——埃菲尔铁塔将比往常提前一个多小时关灯 ©Pexels
谁都没想到,俄乌战争、欧洲能源危机,中国的电热毯厂家成了赢家。9月底,“欧洲人买爆中国电热毯”冲上网络热搜,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报告显示,在欧洲能源危机下,中国电热毯出口额规模以97%的同比增速引领其他家电品类。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也显示,仅今年7月,欧盟27国进口中国电热毯就高达129万条,环比增长近150%。
浙江慈溪一家公司员工正在赶制发往欧洲的电暖气 ©澎湃新闻
电热毯、电暖气等冬季取暖设备的“胜利”,在网上掀起一阵轻松愉快的氛围,欧洲的能源危机似乎远在天边,但这样的危机,我们能幸免么?近在咫尺的今年夏季,我国遭遇罕见高温天气,四川首次启用最高级别的能源供应保障一级(红色)应急响应。而上海外滩,在彼时也曾关闭过所有的景观照明。
图1 今年夏天,成都天府双塔熄灯,全部政府投资建设和企业自建自管的景观照明、灯光秀、形象展示等非安全照明全部关闭。
图2 上海外滩景观照明暂停 ©视觉中国、ICphoto
由化石能源的匮乏引发的危机,绝不仅存于欧洲,它是悬在全世界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方面,化石燃料是肮脏动力源,它带来了地球变暖,淡水损耗,土壤、水和空气的污染等等,间接引发了各种天灾人祸。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化石能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碳中和”与“淘汰煤电”言犹在耳,但为节省天然气,应对冬季能源需求,德国、荷兰、法国等重启火力发电模式。 ©Pexels
化石能源创生了城市的生产力革命和社会的伟大变革,推进了现代城市的诞生与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可以说没有这么大体量的化石能源的持续供给,就不会有今天的文明。但是突飞猛进的发展,却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幻觉——似乎可以永无止境的发展下去。而即使是支撑这个脆弱而虚假繁荣背后的能源基础,也正在消失。今天我们正逐渐走到一个转折点。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能对环境保护起到多大的作用?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曾思考过的问题。
美国社会学者保罗·瑞恩在1998年出版的《文化创意者:5000万人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提出“健康永续的生活方式”的乐活概念。以Life 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中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了“LOHAS”这个新词汇,意为以健康及自给自足的形态过生活,强调“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直译过来就是「乐活族」。
「乐活」有别于那些强调“你什么不能做、不能吃”的环保绿色生活概念,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包容的想法,通过低碳环保的方式过健康、快乐的生活。因此「乐活」很快从一个“新词汇”发展为席卷全世界,被众多人实实在在践行的生活方式。
全新生活方式-阳台种菜 © 一禾农所
刚刚37岁的周伟,年初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大厂工作,卖掉了大城市的房子,回到家乡提前退休。当地较低的房价,让他可以住进一栋带院子的小房子。他将家庭的日常开销降到最低,维持月消费不超过1500元的生活标准。
他买菜做饭,穿天然材质的衣物,利用二手家用品,骑自行车或徒步,还收养了几只流浪猫。在周伟看来,提前退休未必一定要实现了财富自由,只要有一些存款,愿意降低自己的欲望,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2021年在铁牛村举办的NIU Life低碳生活节 © 丑美生活 摄影:王思濛
肥牛是个缝纫达人,研习缝纫制衣、刺绣及各种布艺小手工多年了。他关注零废弃和旧衣旧物再造,生活中践行断舍离生活,曾零购衣2年,断舍离超过200件衣服。和多家机构合作做旧物改造活动,目前正在自己挑战改造100件旧衣。
图1 旧物改造后的椅子 © Tobias Juretzek
图2 杭州旧物回收计划 © 兔牙寶饱
图3 旧衣物改造 © 闰生
郭杰30岁生日送给自己的礼物是一辆自行车,因为在公司年度体检中,他查出一些不健康的指标。于是打算用这种方式,开启30岁后的新生活。他通勤单程十多公里,骑车要1个多小时,不过由于避开了早高峰,只比开车慢一点点。
从最开始的气喘吁吁,到如今的游刃有余,骑车带给他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轻盈,更成为他的快乐之源。“骑车改变了我的身体状况,也让我不再焦虑烦躁,还认识了许多拥有健康理念的朋友,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
都市年轻人的骑行生活 © CLUB100
“健康、快乐,环保、可持续”是「乐活」的核心理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寻找都市之外的生活,他们热衷骑行、徒步、露营等低碳活动,走入山林、亲近自然。他们崇尚极简的生活美学,注重个人成长与兼爱地球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今年以来携程上露营旅游订单同比去年增长超30倍 © 摄图网
2004年,早稻田文学系毕业生,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她50岁这年写下了《断舍离》。断,代表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代表舍弃多余的废物;离,则要求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时至今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这种极简精致的生活方式,极简风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家居空间的主流风格。
整理物的过程,也是在整理自身。抛开对物欲的执着后,能更清晰梳理感知人与物的关系、从而构建自然清新、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
健康、低碳、可持续,成为一种潮流的生活方式 © 丑美生活
10月27日,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2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指出,能源危机令全球能源系统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凸显,或将推动各国及国际组织采取长期措施加速结构性改革,深刻改变现有能源供应体系。
如何在能源日益匮乏的当下更好的生活?如何通过设计,改变我们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对立关系?同样是建筑与空间设计师们最关心的问题。
新加坡 榜鹅水滨台组屋 ©Patrick Bingham-Hall
作为早期的能源建筑,榜鹅水滨台组屋的设计风格可以追溯到空调出现前。它主要通过材料与结构的优化,来实现隔热、通风或保暖等功能诉求。在保障室内温度舒适的同时,尽量降低温控电器的使用频率,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它是零能耗大规模住宅的先驱,也被称为「被动式建筑」。
榜鹅水滨台组屋的房屋整体结构综合了被动式气候调节、交叉通风和遮阳。公寓通过波浪形的“朱丽叶”阳台抵挡热量和雨水,以梯田形式向下延伸至建筑旁的水道,所有居民都能与邻里和景观建立直接联系。
位于伦敦的Bunhill 2能源中心 ©Paul Raftery
除了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师还在积极思考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可持续建筑模式。通过对生产与生活中已使用能源的转化循环,实现能源的多次利用,为其他建筑或空间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废弃地铁站旧址上建成的Bunhill 2能源中心,以其独特的材料、结构与设计手法,史无前例的利用地铁设施排放的废热,为伊斯灵顿的住宅、休闲中心以及学校供暖。为伦敦乃至全球的“脱碳供暖”计划描绘了蓝图:在减少供暖成本和碳排放量的同时,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城市自给自足的能力。
位于挪威的Powerhouse Telemark能源大楼 ©Ivar Kvaal
如果说电影是生活的艺术,那么科幻电影,就是“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科幻电影承载着人类对于未来的幻想,同时也包含着对当下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思考。充沛的想象力通过科幻电影先行,为我们呈现出,在尚未抵达的未来,那些神奇的建筑模样。
一方面,以《银翼杀手2049》为代表,以反乌托邦的方式思考人类无视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未来:充斥着末日情结的城市迷雾、满目萧然的楼群,被废弃的工业文明……
另一方面,是《明日世界》中无数科学家倾尽全力,广泛运用新能源,创造的人与自然共同栖息、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同样是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在环境上竟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
图1:《银翼杀手2049》中反乌托邦式的废土世界
图2:《明日世界》中充满绿色、清新与科技感的未来都市
针对未来可预见的能源与气候危机,人类也在建筑中积极思考解决之道。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文森特·卡勒波特设计了一艘匪夷所思的“未来版诺亚方舟”——丽丽派德(Lilypad)项目,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思想最超前的绿色设计项目了。
它被建设成为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城市,可漂流在大洋中,是援救天灾而导致海平面升高使得人们流离失所的解决方案。通过结合热能、潮汐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多种技术为自己制造能量,能容纳约5万人正常生活。
“未来版诺亚方舟”:丽丽派德(Lilypad)项目
迪拜建筑工作室ZNera Space为这座城市提出一个关于未来垂直城市的概念设想,以一个高架高效的城市中心,重新定义了迪拜的天际线。该项目被称为“都市中心环(Downtown Circle)”,其构筑了一个可持续的、高550米、周长3000米的环形巨构,环绕着迪拜地标哈利法塔。
迪拜悬浮“大都市”设想:都市中心环(Downtown Circle)
前不久,全球人口总数在象征意义上正式到达80亿,在过去的12年里增长了10亿。我们将继续在这颗星球生存下去,究竟该选择怎样的活法?
生活质量不仅取决于经济基础,而更主要的是取决于观念。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与互联网信息冗余的繁杂,为我们的生活织造了一张严密的大网,受困其中的每个人,都在积极寻找出路。
©编辑部的话
从人到建筑,无数个体思考组成的关于“节能降耗、低碳生活“的构想与实践,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生存的可能。未来城市的模样,究竟是废土亦或新生,把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
©
撰文 | 申强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申强
图片来源 | 网络
监制 | JAY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往期精彩回顾
走出去的人,留下来的建筑
豪宅先锋设计力|回响 · 设计访谈录
在地摊中重拾消失的“附近”
©
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